第四百九十四章 解封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
笔趣阁 >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> 第四百九十四章 解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九十四章 解封

  两人连忙给施肇基又发去电报,明事情已经紧迫到无以复加。

  施肇基曾游历诸国,同时了解印度鼠疫的可怕,在收到电报的当夜,急匆匆来到了摄政王府。

  载沣正在听戏,施肇基便一直在客厅等着。

  听完戏时,夜已很深,载沣挪着步子走出来,看到寥候的施肇基,讶道:“爱卿,何事需要连夜禀报?不会是东交民巷的公使们又有什么幺蛾子吧?”

  施肇基取出李谕和伍连德的电报:“摄政王,哈尔滨急电,如果不能尽快火化尸体,鼠疫无法断绝,每一日仍会有几百人死亡。”

  载沣头皮发麻,怎么又是这事,他回道:“你也知道,一下子烧掉几千具尸体,在我大清从未有过先例。再者,火化尸体,鼠疫就能好嘛?这事须从长计议,再召开会议。”

  开会必然又是互相扯皮,施肇基立刻跪下来道:“摄政王,东北每死数百人,又有日俄两国虎视眈眈。此事关乎江山社稷,如果焚尸后,鼠疫仍不能好转,臣愿承担所有责任。”

  载沣被他逼得有些急,又看他言辞恳切,终于答应:“你去拟旨吧。”

  这就看出载沣这人性格上还是比较软的。

  施肇基生怕他反悔,连夜拟好圣旨,盖章后差人火速乘坐火车送去哈尔滨。

  接到圣旨后,伍连德就让张作霖带着兵宣读后进行焚烧。

  不仅如此,伍连德甚至命令把已经安葬的因鼠疫死亡者的尸体刨坟掘墓,挖出来一并烧掉。

  这么多尸体,光烧就烧了好几。

  就是从这开始,疫情的拐点出现。

  俄国人和日本人也不再坚持,有样学样,开始焚烧尸体、搞隔离。

  新增的死亡越来越少,临近过年时,已经基本清零。

  这要比历史上快了一个多月,死亡人数也少了一万多人。

  过年的前几,伍连德下达了解封的指令。

  李谕正好可以赶回去过个年,但伍连德却并不想现在就走,他还要观察一阵子,并且整理研究资料。

  李谕没必要守在这儿了,能帮着救回这么多条人命,心情已经很好。

  伍连德送别李谕,感慨道:“院士先生帮了大忙,如果没有你提供的物资以及提供的有效建议,伍某的行动不会如此快速。”

  李谕笑道:“我就是个帮忙的而已。”

  伍连德邀请道:“不久后如果举行万国鼠疫大会,院士务必参加。”

  毫无疑问,东北鼠疫的扑灭放在全世界都是个非常成功的案例,清廷已经几十年没有高光时刻了,肯定要利用好这个回光返照的机会,大大宣传一番。

  万国鼠疫大会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,基本都是由伍连德主持。

  如果各位参加过学术会议,一定了解主持者一般是什么身份,绝对的业界大溃

  李谕同样有意在近几年推动伍连德获得诺奖。

  历史上,他被提名过,可惜那年竞争太激烈,没能获奖。所以必须选个早期相对竞争不太激烈的年份。

  以伍连德的成就,拿个诺奖实至名归。

  ——

  从东北出关的铁路,还是要经过津,李谕在这儿歇了歇脚,看看津中学的情况。

  在学校里,李谕遇到了严范孙和林纾,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一名中年人。

  严范孙看到李谕后高欣:“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东北的情况,帝师不愧国之栋梁!”

  李谕:“都是伍大夫的功劳,只可惜还是死了不少人。”

  严范孙:“加起来不到五万,印度的鼠疫,每周都要死五六万人,你们的成果令各国震惊。”

  回到办公室中,严范孙给他介绍了那名中年人:“这位叫做林长民,来京参加咨议局的会议。”

  林长民的女儿更出名:林徽因。

  民国时期讲究个门当户对,林徽因能与大名鼎鼎的梁启超的儿子结婚,自然明林家不弱。

  李谕同他握了握手:“幸会。”

  林长民:“久仰帝师大名。”

  李谕随口问道:“先生代表福建来参加咨议局会议,可有收获?”

  林长民无奈道:“连杨度都左右不了立宪一事,要被投入大牢,能有什么收获?”

  严范孙岔开话题:“咱们还是不要这些沉重的话题了。”

  “是啊,”林纾,“此次宗孟给清华学校、京师大学堂、北洋大学堂分别送了一份好礼。”

  李谕问道:“什么好礼?”

  林纾指着前面的大书柜:“几套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全集,而且是最新最全版。据亚氏为西哲之祖,这套书涵盖多学科,我想定会成为图书馆中借阅次数较多之书籍。今后几年,我也要做件大事,联合多人完成这套典籍的翻译工作。”

  李谕穿越前的时代,亚里士多德已经开始被怀疑是否存在了……

  李谕看了看,这套书是全英文的,厚厚的几大本,定价很高,问道:“翻译出来恐怕要很久。林师傅,您有看过吗?”

  林纾:“我读过了一部分,我颇感惊讶,一个与我们至圣先师同时代之人,为何能够创造出如此厚的典籍,实在令人费解。”

  林长民也:“想我诸子百家,最厚之《吕氏春秋》不过二十万字,孔夫子的《论语》只有一万多字,而亚氏全集竟有三百多万字。”

  历史上,从民国早年刚开始翻译亚氏着作时,就有很多译者都提出过类似的疑问,并非空穴来风。

  李谕没有看过这套全集,道:“可能后人把一些着作强加过去?”

  林纾:“我也有这样的感觉。本人翻译过很多,据我所闻,大仲马等人写作时,都会有一个多人团队。这还仅仅是,而我粗略翻了翻这套亚氏全集,涉及了诸多专业领域的学科,实在令人感觉难以置信。”

  李谕现在对这些民国大师的尊重倒是越来越提高了,他们中有不少并没有盲目地崇洋媚外,还是保持着一颗正儿八经探求学问的态度,对于这个风雨飘摇民族自信力跌到谷底的时代来,真的太难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